為提升本市國際競爭力,早日打造臺北市為世界級首都,以面對全球化新世紀之發展, 臺北市政府西元1999年8月10日第1023次市政會議主席指示:「蒐集各國治安、交通、環保、教育、社會福利等相關資訊,建立各國際城市之評比指標」。
本處自西元1999年開始籌編國際指標,為期指標具有政策相關性、明確性、有效性及可測度性,除參考聯合國統計資料庫、亞洲週刊、行政院主計總處出版之「我國國民生活指標編製之研究」外,並蒐集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、發展協會組織及人類居住統計資料庫等相關資料,配合民眾生活福祉、經濟與教育文化等層面需要,先綜合選取188項指標,再分類選列適用之10大類計50項指標;並自與我國有邦交之國家首都及本市締盟之姊妹市,綜合選取東京等50個城市,透過外交部、大陸委員會及財團法人海峽交 流基金會轉寄問卷至各國際都市蒐集統計資料。目前已陸續完成1999年至2019年國際都市指標資料之彙編作業,置於本處網站供各界參用,並自2006年起並編製「臺北市與國際都市重要統計指標」摺頁(2013年起更名為「臺北市與國際都市指標」),以利攜帶與比較。
由於各城市間統計制度、統計登記方法不同,以致於部分統計資料無法產生或時間向度有別,僅些許資料可再計算利用,遂於西元2002年起陸續進行檢討改進工作,並依上年問卷回收情形重新調整指標項目及城市別,2021年則選取29個城市,選列適用之14大類50項指標,共計彙整29個城市資料,其中問卷回復7個城市,上網蒐集22個城市。
茲就蒐集之50項指標內涵分述如下:
(一) 土地人口:包括土地面積、人口數、老化指數、扶養比、戶量、人口密度、性比例、社會增加率、都市人口數占國家人口數比率等9項。
(二) 婚育概況:包括粗結婚率、總生育率、未成年生育率等3項。
(三) 勞動就業:包括勞動力參與率、失業率等2項。
(四) 教育文化:包括15歲以上受過大學教育以上之人口比率、學齡兒童就學率、25歲以上受過中等教育以上之人口比率、國中小每位教師教導學生數等4項。
(五) 公共建設:包括每人享有綠資源面積、再生能源利用比率、每人用電量、自來水供水普及率、每人每日家庭用水量、漏水率等6項。
(六) 交通運輸:包括每人搭乘公共運具旅運人次、每千人擁有汽車數、每千人擁有機車數等3項。
(七) 社會福利:包括每位市民享有社會福利經費1項。
(八) 社會治安:包括刑事案件發生率、竊盜案件發生率、每萬人員警人數等3項。
(九) 公共安全:包括每萬機動車輛肇事件數、每十萬人交通事故死亡率、每萬人消防人員數等3項。
(十) 醫療衛生:包括每萬人醫療院所病床數、每萬人醫療醫事機構執業醫護人員數、嬰兒死亡率、孕產婦死亡率、自殺死亡率等5項。
(十一) 環境保護:包括空氣懸浮微粒、空氣臭氧含量、每人固體廢棄物收集量、固體廢棄物回收比率等4項。
(十二) 家庭生活:包括近三年平均每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率、食品飲料支出占消費支出比率、每人可支配所得等3項。
(十三) 政府服務:包括地方政府僱用女性公務人員比率、地方政府每一公務人員服務人數、女性市議員比率等3項。
(十四) 綜合指標:包括性別不平等指數1項。
各城市施政指標範圍甚廣,然因資料蒐集不易,或有缺漏,尚祈各界不吝賜教,藉供日後評比修正之參考。
◎統計資料因資料蒐集、彙整及分析,係更新上年資料後自1999年資料起每年6月發行,同時可至「臺北市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」,以互動、多元化方式查詢、下載所需資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