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提要】臺北市92年1~6月痛苦指數為4.62%,與去年同期比較上升0.67個百分點,較高雄市及臺灣地區之4.83%、4.90%分別低0.21、0.28個百分點。其中臺北市失業率為4.55%,遠低於高雄市之5.25%及臺灣地區之5.04%;惟物價上漲率為0.07%,高於臺灣地區之-0.14%及高雄市之-0.43%。
「痛苦指數」為衡量一個經濟社會人民所面對的一種經濟情勢,依國際上定義為「物價上漲率」與「失業率」兩指數相加之和。失業率的上升與物價上漲率的增加,均表示民眾經濟生活更加困難。
臺北市92年1~6月痛苦指數為4.62%,其中物價上漲率為0.07%,失業率為4.55%;較高雄市之4.83%低0.21個百分點,亦較臺灣地區之4.90%低0.28個百分點。若與去年同期相比,本市上升0.67個百分點(其中物價上漲率上升0.48個百分點,失業率上升0.19個百分點),高雄市亦上升0.54個百分點,而臺灣地區則下降0.15個百分點。92年第二季臺北市痛苦指數為4.73%,雖較第一季上升0.22個百分點,惟仍低於高雄市之4.86%與臺灣地區之4.93%。
就「失業率」觀察,本市市民的失業率84至89年間均維持在2.5%上下0.5個百分點之間,變動幅度不大。但自90年起,臺灣地區各縣市失業率普遍呈現上升趨勢,惟政府今年推動「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」有短期減少失業人口之效果,致失業率上升速度趨緩。92年1~6月本市平均失業率為4.55%,較上年同期4.36%增加0.19個百分點;若單就第二季觀察,本市失業率為4.50%,較上季下降0.10個百分點,與臺灣地區各縣市比較結果,僅高於澎湖縣之4.40%及新竹縣之4.30%,排名居第3低。
就「物價上漲率」觀察,本市自86年以來,消費者物價每年均維持在2%以下的低成長,91年因經濟不景氣,上漲率更出現負成長,直至92年才又出現正成長。92年1~6月本市物價上漲率為0.07%,較高雄市之-0.43%高0.50個百分點,亦較臺灣地區之-0.14%高0.21個百分點。
若分析臺北市失業者之失業原因,因「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」導致的失業人口,今年上半年仍維持增加的趨勢,由91年之兩萬四千人增加至92年第二季的兩萬七千人,失業原因結構比由44.44%上升至50.94%,增加6.50個百分點;而對「原有工作不滿意」之失業者,92年第二季則較91年減少兩千人,為一萬三千人,顯示廠商營運狀況仍處低迷,導致對現有工作不滿意之就業者轉職意願趨向保守。
|